大宋端拱元年(公元988年)戊子科状元,乃衢州(今浙江开化县)人氏程宿。确切地说,这才是宋代的第一位浙江籍状元郎。
程宿自幼聪慧过人,而且特别爱读书学习,常常为了学习而废寝忘食。他的记忆力超强,过目不忘,出口成诵。有这样天赋之人,再加上刻苦努力,在应对考试方面,自然就有优势。
关于程宿的勤奋好学,有两个段子很能说明问题。其一是说他有次潜心读书,边读书边用糯米糕充饥。由于太过投入,他把砚台里的墨汁当做芝麻糖蘸着吃完,竟始终不知不觉。其二是说在一个冬夜,程宿读书到深夜之后,感到寒冷刺骨。他扭头一看,才发现取暖的火盆早已熄灭。于是,他赶忙拿起灯笼,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一里地开外的尼姑庵去寻火种。庵里的尼姑听到他的来意之后,笑得上气不接下气。程宿被笑得一头雾水,呆在那里不知所措。尼姑就指着他手里的灯笼说,“找什么找,火种不就在你手里吗?真是骑着驴找驴啊。”一听尼姑这话,程宿方才从满脑子的诗词文章中回过神来。从此,这位未来的状元郎“手提灯笼讨火种,墨汁当成芝麻糖”的段子,就在当地流传开来,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。
(资料图片)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本科考试中,程宿发挥出色,一举夺得状元称号。当时的主考官之一吕蒙正,很欣赏程宿的答卷,就拿去给另一位大臣王沔看。王沔一看,大为惊叹,连称“这简直就是杜牧再世啊!”
然而,程宿获得状元的过程,却一波三折。皇榜发布之后,有的落榜考生认为本科录取进士人数太少,其中必有弊情。因而,有人便跑到中央政府机关集体上访,要求重新组织考试,以体现公平公正的精神。
皇帝赵光义见事情闹得有点大,况且他也认为本次录取人数偏少,不能满足工作需要,便指示有关部门对落榜考生进行复试,增加了一些录取名额。复试之后,有人还不满,不依不饶地继续上访申诉,并对程宿的状元称号不服。对这些考生的疑似无理取闹之举,赵光义仍然没有恼火,他指派状元得主王世则等人,再次对落榜考生进行复试,又追加录取了一些人。一次考试,折腾了三回,在科举史上实属罕见。赵光义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,也表现得比较有胸怀一些。
对录取的新科进士,随后重新进行了的“糊名”殿试,程宿再获第一。这下,其他人便再也无话可说。科举考试采用“糊名”方式阅卷,自此开始形成制度,并一直延续下来。此前在阅卷时,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是公开的,这就为凭印象取人、凭名气取人、凭关系取人打开了方便之门,极易出现徇私舞弊行为。据正史记载,宋代科举的“糊名”制度,自淳化三年(公元992年)正式成为定制。本次考试是否采取了这种做法,相关资料说法不一。如果确实这样做了,程宿便也算是得了两回第一。
中状元的时候,程宿只有十七岁,绝对称得上是少年成名。以这样小小年纪便高中状元,不只是在宋代,就是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史上,也是极为罕见的事情。少年状元程宿,真是不简单。
中状元之后,程宿进入中央政府机关从事文字秘书工作(翰林编修)。由于契丹经常惹是生非,当时大宋北方边境很不安宁。在程宿中状元的第二年,赵光义就此听取了这位有才有识少年状元的意见。在回答皇帝质询时,程宿见解独到,有理有据,让赵光义很是高兴。于是,便委派程宿为特使,前往四川、陕西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视察安抚。
所到之处,程宿礼贤下士,亲自到一些部落头人家中走访慰问。在对他们表示出足够尊重的同时,晓之以理,示之以威,并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,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。程宿的所作所为,让当地各个部族刮目相看,惊叹于年纪小小的他竟有如此见地作为。程宿卓有成效的工作,对于保持这些地区的社会稳定,发挥了很大的作用。
后来,江西一带治安混乱,盗贼蜂起,民众苦不堪言。为了尽快扭转这种局面,程宿被任命为江西安抚使(非常设职务),兼管江浙一带的社会治安督导任务。到任后,程宿内外兼顾,大力整顿吏治,完善规范户籍制度,严厉打击黑恶势力,积极减轻民众负担。不长时间,就使任区内社会治安形势大为好转。就在他像个救火队长一样,又被委派到乱子多发的益州(今四川盆地一带)招讨安抚之时,还没来得及赴任便因病逝世。程宿去世时,还不满三十岁。
程宿是个勤政爱民,廉洁奉公,有志有为的好官。对于这位少年状元的英年早逝,朝野一片惋惜之声。他辞世后,曾有人专门赋诗,以志纪念:“名魁天下,义动朝中。六州都事,两袖清风。才超杜牧,节拟梁鸿。编修职肇,招讨疴终”。
壹点号谷荻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